稚趣探石刻 共研赋新能
江宁区“支持儿童有意义学习的在地化课程资源审议与运用 ”专题教研活动报道
发布时间:2025/4/11 9:40:20 作者:校管理员 浏览量:72次
南朝石刻是“六朝古都”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。麒麟石雕工艺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是民间最具特色的传统工艺之一。为了传承石刻文化,挖掘在地化资源价值,链接儿童经验发现有意义的学习,2025年4月10日下午江宁区“支持儿童有意义学习的在地化课程资源审议与运用专题教研活动”,在南京市江宁区麒麟泰盈路幼儿园举行。
本次活动以“聚焦石刻文化,传承千年技艺”为题,由江宁区教研室主办,麒麟泰盈路幼儿园承办,通过案例解构、现场观摩与专家诊评的三维教研模式,系统呈现了非遗文化资源的创新性探索路径。江宁区幼教教研员王辉老师及麒麟街道、汤山街道、区内多名骨干教师参加了本次教研活动。
01 案例启思 · 共享成长
首先,麒麟泰盈路幼儿园的蔡陵燕老师带来了案例分享《趣探石刻,邂逅非遗》。蔡老师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和实践活动,详细展示了幼儿基于兴趣驱动,从亲自参与调查、走访实践、到探索不同雕刻材料、尝试不同雕刻技能、最后举办麒麟石刻展的体验式学习过程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,教师能够有效捕捉幼儿兴趣点、根据幼儿的问题和需求及时调整策略,引导幼儿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,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、不断试错与调整的过程中,自主思考、自主决策,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与技能,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观察、感受石刻文化。真正实现爱自然、爱生活、爱家乡的家国情怀和文化传承的落地生根,深度践行了“回归儿童、回归生活、回归文化”的教育理念。
随后,麒麟中心园张益丹老师聚焦幼儿萌发创建班级博物馆的想法,进行了《我们都是小“馆”家—石刻小馆创生记》的案例分享。张老师以驱动性问题为导向,完整展示了幼儿从兴趣萌发、场馆规划、问题解决到成果展示的完整探究链。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,发挥幼儿的主动性,及时关注幼儿的建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,与幼儿一起合作,经历亲身体验、计划与决策、表征与探究、调整与优化等,这是一个发现、探索、建构和分享的快乐过程。在整个 “建馆” 活动中,孩子们通过合作、讨论、理解、倾听、探究,实现了多领域的渗透与发展。这场博物馆创生之旅,生动诠释了“幼儿既是文化传承的参与者,更是文化创生的主人翁”的教育哲学。
02 童创现韵 · 研行并进
第一节活动由麒麟泰盈路幼儿园龚香君老师执教大班美术《百变兽面纹》。龚老师以兽面纹石刻图片为引,带领幼儿石刻图片感知兽面纹"凸眼巨口"的威严震慑力,教师结合火纹驱邪、云纹纳福的传统寓意,引导幼儿拓展纹样认知。活动中,幼儿以黏土塑凸眼、大嘴等兽面特征,以工具或雕或刻或按,用创意纹样诠释守护文化内涵,粗犷线条与稚拙刻痕间流淌着对传统艺术的初探与共鸣。
第二节活动由麒麟中心园的严丹老师执教中班音乐活动《石刻歌》,严老师通过展示石刻老爷爷的精美石刻作品,为幼儿打开了通往石刻艺术世界的大门,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。在歌唱环节中,她运用图谱、情境创设、游戏的方式,帮助幼儿熟悉旋律和歌词。当悠扬的伴奏响起,幼儿放声歌唱,清脆童声回荡在每一个角落,他们用歌声表达着对石刻文化的喜爱、对石刻老艺人的崇敬,用真挚情感传递出麒麟石刻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03 专家点评 · 研路生花
随后,区幼教教研员王辉老师以“支持幼儿意义学习的在地非遗文化资源运用”为题进行微格教研,现场教师结合自己的实践踊跃发言,王老师指出:教师要以儿童为中心,立足儿童的兴趣与经验,立足儿童的年龄特点,以《纲要》、《指南》为依据,对非遗文化资源进行价值判断,提升自身技艺水平,对非遗内容进行“儿童化”转化,采用多种方式降低儿童实践难度,通过实地走访、与非遗传人互动、小组探究等方式激发儿童学习的主动性,在体验中充分感受非遗文化内涵;同时要强化家园社协同,联动各方资源拓宽儿童经验,深化文化认同感。
此次麒麟石刻的教研活动,有效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沟通协作,提升了教师对于传承文化探究的专业能力,深刻认识到麒麟石刻文化在课程创生中的独特价值。
未来,我们将在区教研室引领下,继续坚守文化传承使命,持续探索麒麟石刻文化探究策略,开发课程资源,引导每一位幼儿感受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,增强文化自信,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