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析肠道病毒感染传染病(手足口与疱疹性咽峡炎)
发布时间:2020/9/17 14:23:38 作者:保健室 浏览量:971次
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都是由于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,疱疹咽峡炎的临床症状有流口水、食欲不振、咽喉肿痛、呕吐等症状,患者咽喉处出现疱疹。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症状相似,病情加重时患者手部、口腔周围、臀部等会出现红色皮疹。
手足口
基本信息
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,多发生于5岁以内的婴幼儿;潜伏期一般为2-7天,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,多突然发病,部分病例发热,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-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,多在38℃左右,1-2天内手、脚和口腔内出现疱疹;口腔疱疹可发生在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及咽、舌和牙龈处,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,较大的孩子常诉口腔和咽喉疼痛。较小的孩子表现为哭闹、拒食、流口水;手和脚上的疱疹多出现在手掌、脚掌和手指、脚趾间的皮肤上,有时肘部、整个下肢甚至到臀部周围都可出现疱疹。疱疹最初为米粒大小的红疹,很快在红疹的顶部形成小水疱。这些水疱疹的形态比水痘疱疹小。多数感染者症状轻微,可自然痊愈,病程约为7-10天,极少数患者可出现并发症。
传播途径
患者、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。该病毒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。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,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。唾液、疱疹液、粪便污染的手、毛巾、水杯、玩具、餐具等,通过日常接触传播病毒,亦可经口传播。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,幼儿园易发生集体感染。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,但流行的高峰期是春夏和夏秋季,一般在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。
预防措施
1.尽量不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,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、出疹症状的儿童接触,减少被感染的机会。
2.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,饭前便后要洗手、勤洗澡,不与别人共用毛巾、餐具,避免病从口入。
3.不喝生水,不吃生冷食物,剩饭剩菜要加热彻底后再食用。
4.孩子居住的房间要经常通风换气。
5.加强营养,让孩子经常参加室外活动,提高抵抗力。孩子的膳食营养要合理搭配,保证充足的休息,增强自身免疫力。
6.做好居家卫生清洁工作,家庭成员的衣服、被褥要定期在阳光下曝晒,在病毒流行期间家长要少带孩子去人多的公共场所,注意室内通风。
疱疹性咽峡炎
基本信息:疱疹性咽峡炎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,会表现出发热,咽痛,烦躁不安等症状,多发生于夏秋季节,得了疱疹性咽峡炎,要及时的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的治疗。
传播途径:可直接经由肠道、呼吸道传播,也可间接经污染的手、食品、衣服、用具等传播。
临床症状:发热,惊厥,咽痛,流涎、拒食、烦躁不安等。
典型症状
1.常急剧发热,热多为低度或中等度,偶见高达40℃以上,甚至引起惊厥。热程大都2~4天。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诉咽痛,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。婴幼儿则表现为流涎、拒食、烦躁不安。有时伴头痛、腹痛或肌痛,5岁以下小儿有1/4可伴发呕吐。
2.典型症状出现在咽部。表现为咽部充血,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出现数个(少则1~2个,多达10余个)小的(直径1~2mm)灰白色疱疹,周围绕以红晕。2~3日后红晕加剧扩大,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。此种黏膜疹多见于扁桃体前柱,也可位于软腭,悬雍垂,扁桃体上,但不累及齿龈及颊黏膜。
3.其他症状。部分手足口病患儿以疱疹性咽峡炎为首发症状,随后可在手掌、足底、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皮疹。
原因分析
疱疹性咽峡炎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,与身体的抵抗力差有关系,日常生活中要多加强运动锻炼,来改善身体的体质。宜多吃新鲜蔬菜及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,忌食刺激性食物。
重要提醒
由于疱疹性咽峡炎的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,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感冒而延误治疗。当孩子出现不适症状时,家长应及时带儿童到正规医院进行确诊,以采取正确的方法及时对症治疗。
日常护理
1.注意口腔卫生,保持口腔清洁。
2.养成勤洗手的习惯,少到公共场所,室内多通风。
3.患儿用过的餐具、玩具等进行消毒处理,防止交叉感染。
4.饮食调理,患病期间注意休息,多饮温开水,多吃新鲜蔬菜及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,以增强身体抵抗力。忌食刺激性食物,不吃过热、过冷的食品。